我省都江堰水文站入选全国第一批百年水文站
近日,按照《百年水文站认定办法(试行)》,水利部认定并发布汉口水文站等22处水文站为第一批百年水文站。
百年水文站是指建立运行时间超过100年的,能够长期开展观测的各类水文站。百年水文站发展至今,已累积形成了长系列水文观测资料,对掌握水文历史演变规律,预测未来水文情势变化,支撑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配置管理、水生态环境保护等发挥重要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批百年水文站的认定,对加强水文站的保护和历史传承,促进水文事业发展,服务国家水网建设,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发挥百年水文站的作用,水利部要求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做好百年水文站及其监测资料保护,充分发挥长系列水文观测资料作用;深入挖掘其宝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做好水文历史遗产、水文文化、科技保护传承和展陈宣传,提高社会对水文站的认知和保护意识;统筹其发展规划和建设管理,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都江堰水文站
都江堰水文站站房照片
都江水韵,源远流长。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古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化水患为水利,持续运行2200多年,至今已发展为灌溉面积1133万亩,为成都平原2000多万人口提供水安全保障的特大型综合水利工程体系。它造就了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事例,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现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赞誉都江堰是“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造福当时,而且泽被后世”。
都江堰宝瓶口水则
都江堰水文站位于岷江中上游区域,精准掌握岷江来水径流规律,为都江堰市及成都市中心城区水资源信息监控和考核评价提供重要依据,也为都江堰市区及下游城镇防汛减灾提供预警预报。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都江堰水文人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及时精准开展预测预报,为保障都江堰灌区补蓄水、农田灌溉用水调度、地方防汛减灾提供坚强技术支撑,始终用实干诠释担当,用实绩服务地方。
依水而建 见证百年发展
清同治十三年都江堰宝瓶口水文记录
都江堰水文测验历史久远,早在战国时代,李冰就开始用石人观测水位。到宋代,已有正式文献记载宝瓶口用岩壁刻画测量水位,称为“水则”,而后的元代、明代均有史书记载在都江堰不同地方以刻划观测水位的情况。现保存最早的都江堰宝瓶口原始观测资料是在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民国时期同样沿用水则来观测水位。清光绪十三年五月呈报水位文件
随着历史长河的演进,1936年8月,都江堰水文站依水而建,也被称为“四川水文测验第一站”,其位置位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核心区域--鱼嘴分水堤和飞沙堰溢洪道之间,见证了百年水文的发展历程,守护着一方水土和万家安澜。匆匆流年,水文已迈入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从一杆水尺人工观测到自动测报,从水文站到测报中心,变的是测报方式,不变的是水文人始终如一的坚守和担当。
以水为脉 彰显百年担当
都江堰水文站断面
观水守望 延续百年传承
缘水而兴 汇聚精神力量
2005年3月,都江堰水文站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文明水文站”。多年来,一代代都江堰水文站职工坚守玉垒山下、驻扎岷江河畔,把防汛减灾责任使命扛在肩上、记在心间,他们在这片青山绿水处,与河为伴,努力拼搏、艰苦奋斗,取得突出工作成绩。
走进站内,文明之风如春风拂面、润物无声。都江堰水文站作为各大院校的教学实习基地和水情教育基地,同时也是成都重点中小学的职业教育体验基地,集水文化宣传、水文概念科普、水知识普及等多功能于一体,为培养水文水资源人才、开展水文职业引导宣传积极贡献力量。如今,万众瞩目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即将在成都开赛,位于景区内的都江堰水文站早已整装待发,将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籍水而盛 承载时代使命
来源丨四川水文
关
注
往期推荐
1.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听取当前防汛抗旱工作情况汇报等2.“大水调”机制发挥关键作用 大运会期间发电用水充足
3.精准施策启征程 蹄疾步稳写新篇——水利厅帮扶凉山州工作专班圆满完成第十一期帮扶工作